🌓
莲师佛网
<< 返回目录 < 上一讲 下一讲 >
选择字号→ 特大

3、前五识(3)

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授

讲于新加坡Orchid Country Club

二○一二年三月九日

喇嘛、法师、各位师兄:

晚上好!

我们继续看:“五识同依净色根,九缘七八好相邻。”

这个是第二首颂的前两句,是说明前五识所依的根,还有所依的缘。前五识所依的根,是净色根。我们第一晚有讲过什么是净色根,所以说“五识同依净色根”,什么是净色根呢?净色根就是清净色法所成的根,叫做净色根。我们讲过,它是清净的四大所成的根,所以叫做净色根。

那什么是清净的色法呢?清净的色法,指的就是清净的四大所造的色法,叫清净的色法。它非常微细,不是我们肉眼可以看得见的,因为它的自体非常清净,所以我们就称它为清净的色法。那我们前五识所依的根,就是由这种清净色法所成的根,叫做净色根。那简单地讲,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神经系统:我们眼识所依的眼根,就叫做视觉神经;耳识所依的耳根,就叫做听觉神经;鼻识所依的鼻根,叫做嗅觉神经;舌识所依的舌根,就叫做味觉神经;身识所依的身根,就叫做触觉神经。这样我们就能够比较明白,它净色根指的是什么。

那五识就是要依这个净色根才能够摄取外境,就是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,它摄取的是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五尘境界嘛。那一旦根跟境互相接触,就能够生起五识的作用。但是在摄取外境的同时,还必须要有种种的助缘,才能够发挥五识的功能。譬如说眼根和外境相接触的时候,生起眼识就必须具备九种助缘,所以说“眼识九缘生”,所以我们现在就要了解生起眼识的作用,它必须要有九个助缘:

第一个是“所依根”,就是这个根缘。一定要有这个净色根的眼根。如果眼根坏了,我们就看不见,所以它第一个是所依根。

第二个是“所缘境”,就是我们眼根所面对的是色尘,这个就是境缘。如果这个色境不现前,我们也看不到。

第三个是“亲因缘”,就是所谓的种子缘。如果没有眼识的种子,我们也看不见。所以这个眼识的种子,是由自己亲因所生的,所以叫做亲因缘。那这个眼识的种子在哪里呢?就含藏在第八阿赖耶识里面。每一个识都有它的识种子,因为有这个种子,你有外境现前的时候,你才能够生起现行,你才能够看见,所以这个亲因缘就是指这个识的种子。

第四个是“分别依缘”,这个就指的是第六识。我们要看东西的话,也是要有第六意识的分别,我们才能够看得见。所以如果没有第六意识的分别,虽然有外境现前,我们也不能了别说你看到了什么,所以这个分别依缘也是很重要,指的是第六识。

第五个、“染净依缘”,指的是第七识。要生起眼识还要有第七识的帮忙,就是第六识在分别外境之后,我们眼识是染的、还是净的,还要依这个第七识。如果第七识是染的,眼识就是染的;如果第七识是净的,眼识就是净的。所以在第七识没有转成平等性智之前,第六意识是念念成染,因此前五识也是念念成染。所以眼识是清净的还是染污的,就要看第七识转了没有。所以它是…,染净依缘,就是说成染还是成净,完全要看第七识它转了没有,没有转之前,第六识是染的,所以前五识也是染的。第七识转了之后,第六识是清净的,也转成妙观察智,那前五识才能够跟着转,转成清净的成所作智。第六识先转,第七识再转、跟着转,第六跟第七先转,“五八果上圆”嘛:“六七因中转,五八果上圆”,所以第六跟第七识先转,然后八识转,五识再转。

第六个是“根本依缘”,指的是第八识。第八识是诸识的根本,所以称为根本依。任何一识的生起,都是以第八识作为它生起的根本,因此没有根本识作为依止的话,眼识不生。所以眼识要发挥它的功能,也必须要有第八识,因为它是一切识的根本。

第七个助缘就是“作意”。我们昨天介绍五遍行,有第一个作意,就是我们的心趣向外境,注意到那个外境,那个叫做作意。所以让我们的心去趣向外境,这个就是作意。所以如果没有作意的话,我们没有要注意任何一个地方,我们就视而不见嘛,因为我们没有注意某个焦点,所以如果没有作意的话,就等于视而不见。所以作意是令我们的心趣向外境,如果没有这个警动性的话,种子是不能生起现行的。所以作意它最主要的功能,就是我们的种子能够起现行,就是靠作意。没有作意的话,我们含藏在八识有无量的种子,它不会生起现行,一定是作意之后它才会生起现行。所以一切心识的活动一定有作意,前五识、第六识、第七识、第八识一定有作意,要不然没有办法起心动念。

第八个是“空缘”,就是空间。如果没有适当的空间距离,我们眼睛也看不见,所以我们眼睛要看到种种的境界,必须要有空间距离,这个就是空缘。太近了,看不到,碰到我的眼睛,我什么也看不到;太远,我也看不清楚,所以它要有适当的距离才能够看到。

第九个是“明缘”,就是光明。如果没有光明的照射,我们也是没有办法分辨这个色境它的情况,它是什么颜色啦,什么形状啦,没有办法分辨,所以也是要有光线。在黑暗当中,什么都看不见,所以它必须要有明缘。

这个就是“眼识九缘生”。要生起眼识的作用,必须要这个九缘,少一个都看不见。

如果是耳识的话,就必须具备八个因缘。因为耳识不需要光明,你在黑暗里面还是可以听到音声,所以刚才九个缘就少了一个明缘,不需要光线。那根缘就是耳根,境缘就是声境,种子缘就改成耳识的种子,一共这八个因缘,其他作意一样,第六识、第七识、第八识,这个都一定要具备的。所以说“耳识唯从八”,偈颂当中所说的那个“八”,就是指耳识它需要八个缘,才能够生起作用。

偈颂中的“七”,就是指鼻、舌、身这三个识,所具备的缘是七种,就是前面的八个缘当中再少一个空缘,就是空间距离它不需要。像你鼻子闻香的话,你这个味道一定要碰到鼻根,你才能够闻出它的香臭。那舌根也是一样的,你的东西,你说放在外面,什么味道我不知道,我一定要舌头碰到,对不对?所以它是没有空间距离的,它一定要碰到我的舌根,我才知道。那身体也是同样,你一定要接触到,我才有种种的…,我才感觉冷啦,或者是暖啦,才有这种种的感觉生起。所以鼻识、舌识、身识三识,不需要空间距离就能够生起,所以说“鼻舌身三七”,这三识只需要七缘就可以了。

所以鼻识的七缘,就是鼻根相对的那个境,就是香境;然后要有鼻识的种子;还要有作意;分别依,就是第六识;染净依,就是第七识;还要有根本依第八识,就能够生起鼻识的作用。

那舌识的七缘就是:舌根,味境,舌识的种子,作意,分别依,染净依,根本依。

身识的七缘就是:身根,触境,身识种子,作意,分别依,染净依,根本依。

所以颂中的第二句说“九缘七八好相邻”,我们就知道这个“九缘七八”是什么意思了。“九缘”就是指眼识需要九缘;“七”就是鼻、舌、身三识需要七缘;这个“八”就是耳识需要八缘。

那什么是“好相邻”呢?就好像好邻居一样,现在有什么事情,我们大家一起合作,把这个事情办好,合作无间、互相帮助,这个就是“好相邻”的意思。

那我们现在不管是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——这五识它要生起作用的时候,不管它是九缘、八缘,还是七缘,每一个缘不是单独去帮助五识的生起,不是;而是大家一同的互相支助、互相帮助,好像好邻居一样互相的帮忙,让这个五识能够生起作用,所以我们叫做“好相邻”。也就是好相邻助的意思,互相依存,不相乖违,不会互相找茬,互相违背。就好像好邻居一样,总是互相帮忙,合作无间,把事情做好。所以五识生起所需要的助缘也是一样,它们总是相互一致,好相邻助,让识能够无碍的生起;而不是每一个缘个别单独让识生起,不会互相帮助,不是这样。所以我们说它是“好相邻”。

“合三离二观尘世,愚者难分识与根。”这是第二首颂的后面两句。

第一句是说明前五识在观察五尘世间的时候,根与境是相合呢,还是根与境是相离的情况。那我们刚才讲了就明白了,鼻、舌、身三识怎么样?必须它没有空间距离嘛,所以它一定是相合才能生起作用。所以“合三”,我们就知道它的意思是指,鼻、舌、身三识在观察香、味、触尘的时候,根和境是相合的状态,因为不需要空间距离,根跟境是相合的,所以说“合三”,就这三识是相合的,这三识要生起作用的时候,根跟境是相合的状态。

那“离二”,就是指眼识跟耳识,这两个在观察色境跟声境的时候,根跟境是相离的状态。我们刚才讲了嘛,眼识、耳识的生起需要空间距离,所以说“离二”。

“观尘世”,就是观察这个尘世间。五识的作用就是用来观察这个五尘世间。所以前五识是做什么?就是观察这个红尘所有的事情,五尘境界,观察这个五尘境界、这个世间,就是前五识的功能。

那为什么叫“尘”呢?这个“尘”就是指五尘境界。因为它会染污我们的心识,所以我们叫它“尘”。除非你有止观在里面;不然一看,五识面对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的时候,马上第六意识起分别,“我”再加进去,就我喜欢不喜欢,那个烦恼就生起了。所以它其实是你五根面对五尘境界的时候,它是染污我们的心的,让我生起贪、瞋、痴种种的烦恼,所以它是尘,就是染污的意思。除非你当下有定,然后有智慧的观察,才不会被它染污。

这个“世”是迁流的意思。所以就是说这个迁流变化的世间,所有的尘境都是染污我们心识的,所以叫“尘世”。那五识的作用,就是来观察这个尘世间的。

我们看第二句:“愚者难分识与根。”

这个就是说到,我们五根面对五尘境界的时候,所生起的种种认识,到底是这个根的作用?还是识的作用?也就是说,譬如说我们能看见东西,你认为是眼根看见?还是眼识看见?我们一般都会以为说我的眼睛看见嘛,就是我的眼睛能够看得见,而不是说我的眼识能够看得见。我看见东西,是因为我有眼睛,所以我看得见。

实际上不是嘛,我们刚才就已经讲过,刚才“眼识九缘生”的时候就讲过,眼根只是生起眼识的增上缘而已,眼根是属于净色根嘛,因为它是清净色法所成的根,它是最微细、最清净的色法所成的,那什么意思?它是属于色法(眼根是属于色法)。既然是色法,它就没有知觉的作用,所以它不能够了别外境,所以我们眼根只是照见外境,但是它不能了别外境,它没有这个知觉的作用,因为眼根是属于色法,懂吗?所以能看见的不是眼根的作用,眼根只是有照境的功能。所以,真正能够看见的是眼识,眼识就是属于心法了。我们说心法有八个嘛,就是讲眼识它属于心法。所以心法它就有知觉的功能,而且它也能够了别外境。所以我们能见的是眼识,而不是眼根。

所以世间人都会以为我们能够看得见是眼根的作用;不但世间人是这样认为,外道也是这样认为,还包含了愚法的声闻人也难分识与根的差别。所以这边才会说“愚者难分识与根”,这个“愚者”,就是指愚法的声闻人。因为声闻人他只断烦恼障,还有所知障没有断,所以他对法的见解还是愚痴的,所以我们称为“愚者”。

声闻人认为根和识是可以互生的(可以互相生起,它是互相帮忙、互相生起的),所以就错认第六识为根,不知道有第八识的存在。声闻小乘他们只讲到第六识,没有第七识、第八识。有第七识、第八识是大乘唯识谈到有七、八两识;可是小乘声闻人他们只谈到第六识,所以他们就以为这个识就是跟根互相作用而能够看得见。

那我们刚刚说,生起眼识需要九缘,对不对?其中有一个亲因缘,就是眼识的种子,生起眼识…,就是这个眼识种子是生起眼识的亲因缘嘛,刚才讲了有这个缘,那眼识它就是由眼识的种子所生的,才能够生起眼识的现行,加上作意,这个眼识的种子才能生起眼识的现行。可是这个种子含藏在哪里?含藏在第八识,所以这个第八识才会成为生起眼识的根本依嘛,刚才说根本依缘就是第八识。可是小乘因为他不知道有第八识,所以他以为根、识是可以互生的,这个根就是识,所以我们才会说他“愚者难分识与根”。

所以这边的“愚者”,不是指世间的愚痴的人,不是;是特别指声闻小乘人,他们都搞不清楚根跟识的差别在哪里,它非常的难分。那为什么那么难分呢?它容易被混淆的原因,是因为根跟识它们缘的都是色尘(如果以眼识来说的话,它缘的都是色尘),就是说根跟识生必同境:就是你眼根缘的是色尘,眼识缘的也是色尘,所以这个时候根跟识就会弄不清楚,因为它们缘的是同一个境界,懂吗?那你的耳根也是听声尘,你的耳识也是缘声尘,所以根跟识就会很容易混淆的原因在哪里?原因就在这里,就是根跟识它生必同境:它们一生起作用是同一个境界,缘的是同一个境界,所以根跟识就弄不清楚。

那另外弄不清楚的原因是,这个五根跟五识对于境界都是任运现缘,我们第一个晚上讲了嘛,性境、现量嘛,它就是当下现前的,所以它是任运的就缘当下那个境界,然后不起分别,所以很难分根跟识的差别,因为它都是当下任运现缘,就是任运地缘当下现前的那个境界,所以根跟识很难分。

勉强要比喻的话就是:五根缘境,就好像镜子相对那个要照摄的对象,因为我们说眼根对色尘,就好像镜子前面有一个对象对着这个镜子,对不对?我们眼根对着色尘,就好像镜子对着这个对象一样。可是五识对于境界来讲,它是如镜现像,它是镜子里面反射那个影像,跟刚才说对着一个像是不一样的。镜子,这边有一个像,对着镜子,这个是五根,对于境界来讲,是好比镜子对着像;可是五识缘境界,它是镜中现像,这个镜子里面现出这个像,所以有这么微细的差别。所以一般弄不清楚的原因,就是因为它们都是任运现缘,不起分别,所以它很难分。

可是“识”呢,我们刚才说它是属于心法嘛,“根”是属于色法,色法跟心法是不同的:根能够照境,识能够缘境,所以根、识也是不一样的。根能够照境,我们刚才说好像镜子对像,它是能够照境,所以它不能够了别外境;可是识它能够缘境,所以它能够了别外境,所以根跟识其实是不同的。一个不能够了别,它只是对境而已,不能够了别;那识它能够缘境,所以它能够了别外境。一个是照境,一个是缘境,所以根、识是不同的。那声闻人没有八识的说法,所以他很难弄清楚两者的差别,因此说“愚者难分识与根”。

前面两首偈颂说的是:五识在有漏位上的种种相。那至于五识在无漏位上转识成智的情形,我们就要看第三首偈颂:

“变相观空唯后得,果中犹自不诠真。圆明初发成无漏,三类分身息苦轮。”

这个前五识到了无漏位上就能够转成“成所作智”,那么这个成所作智是属于什么样的智慧呢?一般我们把智慧分成加行智、根本智,还有后得智。

那什么是加行智?就是在加行位上所产生的智慧,我们称为“加行智”。譬如说听闻来的智慧,我们叫闻所成智,因为听闻而成就的智慧,它属于加行智。那你听闻之后,思惟产生的智慧,我们叫做思所成智,就是经由思惟观察而成就的智慧,我们叫做思所成智。所以这个闻所成智、思所成智,都是属于加行智,在加行位上所成就的智慧。可是有没有开悟?有没有见道?还没有。譬如说我们听闻诸法空性的道理,然后借着不断不断地思惟观察,在一切有为法上,观它的生灭无常,希望能够体悟到一切法自性是空的,希望能够见到诸法的空相,这一切的努力都是属于加行智,因为还是没有见到空性。

那什么时候见道?就是你这样慢慢地,不断不断地思惟、观察、修习,有一天就真正的见空性了,这个时候的智慧我们称为“根本智”。就是真实的见到诸法空相,或者真如本性现前了,我们这个时候心就是这个真如本性,因为你要见的是什么?真如本性,你当下现的是什么?你的心现出的是真如本性,所以这个时候你的心跟境是合一了,这个我们称为根本智。所以它是可以亲缘真如的,你的心当下可以亲自缘到这个真如,因为你当下的心就是真如的本身了。前面加行智是我们不断不断地思惟观察,希望能够见空性,真如本性能够现前,可是还没有现前。哪一天真正现前的时候,真如现前了,那你真如本性现前了,是不是同一个东西?你要见的是真如,你的真如本性现前了,真如对真如,所以它合一了,这个我们称为根本智,就是诸法空相现前。

那我们要依于这个智慧,再生起种种的作用,那个我们称为“后得智”。所以刚才说你亲见真如的那个根本智,为什么称为“根本”呢?因为它是一切智慧的根本,所以称为根本智。所以之后一切的智慧,需要这个根本智慧作为基础,然后再活用,你可以无量地起妙用,来做利益众生的事情,所以在无量的善巧方便、利益众生这个运用的智慧,我们都叫做后得智。就是依于“根本”之后才得到的,叫做“后得”,得到根本智之后才得到的,所以叫后得智。依于根本智之上,再起广大的运用。

所以我们就知道,你见了空性之后,得了根本智之后,你对一切法就不再会执著了,因为当下你就见到它的真如,当下你就见到一切法的空相。虽然现象界有无量的千差万别,但是你都不会执著,是因为在千差万别的宇宙万有当下,你可以见到真如,对不对?所以菩萨在利益众生的时候,他是不会起任何的执著,就是因为他得了根本智,然后又有无量的善巧方便,从根本智生起它的作用、后得智的作用。因为有根本智,所以在一切因缘法上面,他可以见到它的空相,所以他不会执著;可是又不会著在这个空里面什么事都不做,所以空中能够生出妙有,然后做广大利益众生的事业,都是后得智才能够圆满的。

那后得智能不能亲缘真如?就不可以了。只有根本智当下,你的心境是合一的。可是后得智是从这边“变相观空”才生起的作用。所以我们看偈颂,叫做“变相观空唯后得”,这个“后得”就是后得智的意思。可是后得智就不能够亲缘真如了,所以它是要变带起空相,才能够生起它智慧的作用,所以这里的“后得”就是指后得智。

那前五识转成的“成所作智”,它就是属于后得智。那后得智在观察空理的时候,必须先变起真如的相貌,所以叫做“变相观空”。它不是亲缘真如,它必须要先变起真如的相貌。譬如说我们在观察一切现象界的当下,见到诸法的空相,那这个空相和根本智所见的那个空相不一样,对不对?这时候的空相不是真如的本身,而是借着一切有为法去观出来的,所以它不是真如的本身。这时候见到的空相,不是空相的本身,而是变带真如而起的空相,这就是“变相观空”的意思。因为有根本智,已经见到诸法空相,所以我们在观一切法的时候,能够见到空相,这个空相不是真如的本身,而是变带真如而起的空相,所以后得智是不能够亲缘真如的,所以是“变相观空唯后得”。

那这个后得智虽然能够变相观空,但是不能够直接诠证真如,所以说“果中犹自不诠真”(下面一句)。

这个“果中”,就是指到了佛的果位当中;“犹自不诠真”,就是还是不能够亲自直接证到真如。所以这边的“诠”是证得的意思;“真”就是指真如。即使到了果位,佛的果位上,还是不能够亲缘真如。

那为什么到了佛的果位上,还是不能够证得这个真如呢?因为五识只缘现量的境界,所以只能观察诸法的事相,不能够体悟诸法的真理。因为它只缘现量境,所以它只能观察一切法的事相,而不能够直接去缘到它的理体部分,不能体悟诸法的真理,就是那个空相。所以不但在因位是这样,到了果位上也是同样。所以转成成所作智之后,虽然可以变相观空,但是所观的是相似的空性,并不是直接证得真如,所以说“果中犹自不诠真”。

那前五识要到什么时候才能转成成所作智呢?就是要到成佛的时候,才能够生起成所作智。那为什么要到成佛的时候才能生起成所作智?前面难道就不能转五识成成所作智吗?不可以,因为五识要依五根才能够生起。五根是八识所变现的相分,所以在第八识没有转成大圆镜智之前,它是有漏的,这个时候的五根是有漏的,所以依于五根所起的五识也是有漏的。那到了佛果,八识转成无漏,那由八识所变现的相分——这个五根也能转成无漏,依于五根而生起的五识,这个时候才能够转成无漏。所以说:要到成佛的时候,这个前五识才能够转成成所作智。

懂吗?有点难懂?再讲一遍:

我们刚才说五识生起要什么九缘、八缘、七缘的,不管要有几缘,五识都要依五根才能作用,对不对?五根是生起眼识的什么缘?刚才说了,所以生起五识一定要依五根。那五根是怎么来的呢?五根是第八阿赖耶识所变现的相分,所以能变现的是第八阿赖耶识,所变现的相分是五根。所以在能变现的第八识没有转识成智之前、没有转成大圆镜智之前,它所变现的五根相分是不是也是有漏的?能变的是第八阿赖耶识它是有漏的时候,它所变现的五根是不是也是有漏的?五根是有漏的,那能依于五根而生起的五识,是不是也是有漏的?

所以,什么时候这个五识才会变成无漏?除非五根无漏嘛!五根什么时候无漏?能变的阿赖耶识转成无漏,它所变现的相分才是无漏的,对不对?所以依于这个五根而生起的五识才是无漏的。这样很容易,对不对?所以它为什么一定要等到八识转成大圆镜智之后,这个五识才能同时转成成所作智的原因在这边。因为五识要依五根才能作用,五根又是第八识的相分,所以第八识没转,五根就没转;五根没转,五识就没转。所以第八识一转,五根转,五识就转了。就是这么简单,懂了!

所以在第八识转成大圆镜智的第一个刹那,前五识也同时就转成无漏的成所作智,所以颂中说“圆明初发成无漏”。

这个“圆明”就是指大圆镜智;“初发”就是最初发起的时候;“成无漏”就是前五识马上就可以转成无漏的成所作智。所以前五识什么时候转识成智?成佛的时候才转:第八阿赖耶识一转成大圆镜智,前五识马上就转成成所作智了,所以它是“五八果上圆”,我们就懂了。前五识跟八识怎么样?在果上才能够圆满转识成智。“六七因中转”,就是第六跟第七识,我们之后会讲第六识,下一次就是介绍第六识,然后第七识,最后第八识,就会讲:六七是因中就能转了,第六识先转,马上第七识跟着转,之后再详细介绍。

那么转成成所作智之后,有什么用处呢?那佛为了度化众生,在证得成所作智之后,随时随地都能够变起三类不同的身形,去为不同根性的众生说法,使他们能够息灭两种生死的苦轮。所以我们偈颂中说“三类分身息苦轮”,这个“三类分身”就是:

第一个是“胜应身”,就是最殊胜的应身。就是祂能化现大身。这是为谁化现呢?就是为了地上菩萨所化现的,初地一直到十地菩萨,是适应十地菩萨的机宜,祂示现的是丈六的卢舍那身,千丈,不是丈六,丈六是下面一个要讲的小化身才是丈六。千丈的卢舍那身(因为佛的报身非常的广大,祂在我们这个凡夫的面前不能够现这么大身,我们会吓到,然后认为祂是异类,所以祂一定要化现跟我们同等的身量。可是又要比我们怎么样?要比我们高一倍,我们是八尺嘛,祂是再一倍:丈六)。那祂宣说什么呢?为十地菩萨宣说十波罗蜜,然后令他们能依这个大法修行,息灭什么?变易生死的苦轮。我们知道有分段生死,还有变易生死,六道当中是分段生死,四圣法界以上都是属于变易生死,所以这个时候息的是变易生死的苦轮。

第二种是“劣应身”,就比较低劣的了,它是小化身。是为谁现的呢?是为适应二乘还有凡夫的机宜,示现丈六的小化身,为我们说什么?苦集灭道四圣谛……种种的法门,让我们能够依法修行而息灭分段生死的苦轮。我们刚才说祂为什么要比我们高一倍呢?我们人道身是高八尺,可是祂现在来一个一丈六,这样才能显出祂的尊贵,让我们人可以生起敬畏仰慕的心,所以祂要现得比我们还要高大。

第三类是“随类应身”,也称为随类不定化身。祂是为了适应各类不同的机宜,示现随类的化身,为说各个所能接受的教法。那只要依祂所说的如法修行的话,就能够离苦得乐。所以这一类的化身祂是大小不定,可以遍十方刹,就是“应以何身得度,即现何身而为说法”,随不同的因缘、不同的种类,化现不同的身,说不同的法。

那你说成佛转识成智之后,祂就能够现这三类的分身,祂是自己的意思呢?还是众生的意思?祂为什么是成佛的时候,祂很自然的就能够现三身?这个很重要哦,这个就说明在因地的时候因为有发愿,所以你在成佛的时候,它自然就能够现这三类的分身来息众生的两种苦轮。

所以菩萨都是在因地发了菩提心,发了誓度一切众生的菩萨誓愿,所以祂在果位上成就成所作智的时候,很自然就能够现起这三身来利益一切众生。而且祂现身的时候,不是说“我要现什么身”,不是自己的意思,祂不是随自己的心意,要怎样现就怎么变,不是。祂一定是要适应众生的根性,适应众生机宜的需要,适应接受的程度,在不同的国土作这三类的分身,祂是应众生机而现的,不是自己的意思。

好,那我们最后再谈一谈,为什么称为“成所作智”,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?这要以自利和利他两方面来说:

自利方面就是,诸佛如来一切所应做的自利事业都已经成办,就是说祂自己方面,不论是所应断的、所应修的皆已成办。这是以自利来说。

那利他方面来说的话就是,在成办自己所应该成办的一切之后,还要成办利益一切众生的事业,那这个利他的无量事业要由化身来成办。所以祂要有三类分身的原因就是,你要成办一切利益众生的事业,必须要有种种的化身。我们说千百亿化身,各种大身、小身、不定身。那化身成办又要依智慧才能够生起,所以我们就称这个智慧叫做成所作智。也就是说,这个智慧能够成就佛所应做的事业,所以叫做成所作智,这个就是它名称的来源。

我们这三个晚上介绍前五识的内容,相信大家都听得很明白。

那我们下一次就是介绍第六识,五月份吧。我们课程就到这里结束。回向:

(师颂,众师兄跟颂)愿以此功德,普及于一切,我等与众生,皆共成佛道。

<< 返回目录 < 上一讲 下一讲 >
www.lianshi99.com